服务项目

联系我们

广州市新效信标准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域名:www.gzxinxiaoxin.com 

联系人:施先生 

手机:19924392895 / 13726712896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榄核凯德新玥A7-2  

国际标准化现状和我国标准化未来发展
来源: admin   发布时间: 2017-09-04   2029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很难用一段高度概括的语言或文字把国际标准化的情况全面描述出来,这是因为标准和标准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随着国际经济、社会也包括政治形势的变化,标准和标准化的作用和影响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像全球气候变暖一样,人们只能通过大量地、宏观地、历史地观察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变化是确实存在的。

从本质上说,标准的国际化最初的发生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非自觉的行为。例如,欧洲发明的蒸汽机车传到美洲或亚洲,也同时把有关蒸汽机车的技术标准传播开来。但是国际标准化却是一种自主行为,它不是随着产品和工程的扩散而扩散的,这个时候的标准已经从生产和工程领域分离出来,作为一种有独立“人格”的技术载体和有价值的知识载体,由对它拥有权利的各类标准化组织当做一种特殊商品运用常规的市场手段进行交换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标准的国际化现象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年代,而国际标准化则一定是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立为起点的

在人们熟知的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国际电信联盟(ITU)成立最早,它是在1865年7月15日由法、德、俄、意、奥等20个欧洲国家的代表在巴黎最先发起的,20个发起国签订《国际电报公约》成立国际电报联盟。从最初的名字就可以理解,正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产生了电报业务往来,才有了建立统一标准的需求。以后在1906年,美国、日本等国加入进来,又在柏林签订了《国际无线电公约》。再后来,1932年,70多个国家在马德里决定把前两个公约合并,成为《国际电信公约》并把国际电报联盟更名为国际电信联盟。从ITU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足可以观察到,正是由于电报电信业务在全球的不断扩展,才有了相应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立和其事业的发展壮大。

另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是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它是1906年在伦敦成立的。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是电气大发明的时代,1831年法拉第建造了第一台发电机原型;1866年西门子制造成功了有应用价值的发电机; 1879年“发明大王”爱迪生通过长期反复的试验,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些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要求人们必须遵行统一的标准,这才有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成立,而且由亚历山大·西门子担任了第一届主席。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成立是在后来发生的事。1946年10月14日,来自25个国家的64名代表在伦敦聚会,决定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包括中国在内的25国成为创始国。这一天也就成了后来的世界标准日。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之所以成立相对较晚,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经济逐渐进入增长期,国际贸易和交流不断扩大,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融合合作日渐深入,人类的全球范围内的这些社会实践,需要扩大和提升国际间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频次和范围,制定、发布和推广国际标准成为各国间的直接需要,由此才催生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诞生。可见,国际标准化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紧密相联的。

除了上述大家熟知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之外,世界上还活跃着数十个发挥着不同作用的专业标准化组织,由于它们在标准和标准化中的影响和作用,人们不得不承认,它们事实上也是一种国际标准化组织。例如,为解决采购商与供货商在购销工业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意见和分歧,而于1898年成立的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就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老和最大的非盈利性的标准学术团体之一,去年年底我曾应其现任总裁詹姆斯先生的邀请专程去设在费城的ASTM总部考察访问。从中得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ASTM现有团体和个人会员33669个,下设2004个技术分委员会,有105817个单位参加了ASTM标准的制定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材料、产品、系统和服务等领域的特性和性能标准,试验方法和程序标准,其业务范围遍及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大量使用他们制定的标准,所以他们也把自己的组织称之为ASTM国际标准组织。还有比ASTM成立还早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建立在1880年,

拥有工业和制造行业的600项标准和编码,这些标准在全球90多个国家被采用。ASME目前在全球已有超过125,000家会员,主要业务涉及基础工程、制造、系统设计等方面,不但制定相关标准,也提供检测、资询和认证服务。再有成立于1919年的美国石油协会API,主要制定包括石油生产、炼油、测量、运输、销售、安全、防火和环境规程等方面的标准,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标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一方面是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符合全球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不仅要保持质量上的一致性,还要保证贸易方法、计量、运输、结算、信用、环保、资源和能源节约利用等所有方面的一致性,这就需要制定和应用大量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标准不仅成为企业间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支撑,也成为国家间竞争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这种情况使得世界各国在WTO框架下,都把标准的国际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对待,从而给全世界的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这种挑战和机遇一是表现在标准化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不但跨跃了最初进入国际化的电信和材料工业领域,也跨跃了后来的整个工业、工程建设、农业和交通运输领域。质量管理的标准、环境保护的标准、信息化的标准、现代服务的标准、人体健康的标准、物联网的标准、安全和应急响应的标准、诚信的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不断创新,最近全球的标准化工作者又在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低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标准等等;二是表现在标准趋同的趋势越来越快,各个国家和地区自身的标准都在迅速向国际标准靠拢,有的直接采用,有的转化采用,不仅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企业还希望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三是各国的标准管理体制和标准体系逐渐趋同。首先是欧洲各国在欧盟框架下使各国的标准趋同,过去以制定本国标准为主的英国的BSI,法国的AFNOR和德国的DIN都转而以制定欧盟或国际标准为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东剧变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纷纷向欧洲现行的标准管理体制和标准体系过渡,实现了与国际同轨。四是标准出版的形式增多,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标准形式上看,除了有原来意义上的标准之外,还有导则、指南、协议、规范、等等。国际标准制定的速度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统计,ISO和IEC标准平均为7.5年,到了本世纪初,绝大多数标准的制定周期已经少于3年。有的急需的标准通过特殊对待的方法,制定周期更短。五是标准组织与政府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标准组织都是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是非政府组织,按照统一规则,各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机构经授权代表该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为了保证标准的统一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非政府机构的标准化组织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包括联合国和WTO在内的政府组织也越来越重视标准化组织的作用,在涉及标准的许多方面,不但积极与标准组织合作,也经常委托和依靠标准组织来从事相关工作。

与国际标准化发展现状相比,中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毫无疑问,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我国的标准化事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从完全照搬前苏联到建立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再到加入WTO,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和标准体系建设正在逐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走向进步。“十五”期间,从2002年开始到2006年,国家投入巨资实施了标准化战略和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应该说基本理清了发展思路:包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系;建立政事分开、科学高效、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面向市场、企业为主、广泛参与、反映迅速、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建立通过标准的实施转化科研成果、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有效运行机制等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建立多个层次的标准,其中,国家标准不要过多地关注产品问题,而主要应该是解决综合性、基础性、通用性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或不涉及市场竞争性的产品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留给企业或行业组织去做;行业标准要减少和逐步去掉政府色彩,逐步过渡到行业团体、协会、学会、联合会标准,重点体现行业自律;产品标准的制定以企业为主,支持发展企业联盟标准,以提高中国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减少和最终取消地方标准,以利于打破地方封锁,发展市场经济。为适应这种变化,要使标准批准发布机构逐步实现多元化,根据标准的性质,有的由政府授权,有的由民间机构负责,有的由企业或企业联合体自行掌握。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和WTO/TBT的规定,还应该将我们国家现行的强制和推荐两种属性的标准逐步过渡到一种自愿性标准,并建立技术法规与标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新体制。上述思路、目标和设想已经体现在“十五”期间国家标准化战略和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大课题的成果之中,并已通过了国家验收和认可。自“十五”之后,又一个五年已经过去了,今年则已进入了“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着着国家确定的“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标准和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经过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积累和“十五”以来国家标准化战略的研究,人们期待着上述研究成果逐步成为现实,而不是徘徊,更不是倒退